導語:蒙古族是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蒙古族有很多自己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蒙古族本來是不過春節(jié)的,但是受到漢族的影響,蒙古族的春節(jié)從漢族人“過大年”的習俗中逐步演化而來,并形成自己的傳統(tǒng)特色。本期
蒙古節(jié)日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蒙古族是如何過春節(jié)的,與漢族有什么不同之處呢?

1、蒙古族年節(jié)——白節(jié)
蒙古族的年節(jié)亦稱“白節(jié)”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關于蒙古年節(jié)傳說不一。據(jù)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jié)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jié)”的由來。
蒙古人管正月叫白月、春節(jié)叫白節(jié)。白,就是“查干” ,據(jù)考證,查干是“查嘎(奶食)”的意思,白月就是乳月。元朝以前,人們把草熟畜肥的九月稱為春節(jié)。“蒙古新歷,曾把秋九月作為歲首。因為九月奶產(chǎn)豐富,就把它稱為白月。”九月,冬春產(chǎn)的牛犢、羊羔已經(jīng)長大,認了一歲;牧業(yè)生產(chǎn)正好完成一個周期。
古時候,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nóng)歷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節(jié)稱為“白節(jié)”。亦稱奶酪節(jié),又稱席尼吉勒,意為新年、春節(jié)。古代蒙古人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據(jù)說與日常飲用潔白的奶食有關,包含著恭賀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們互相交往聚會的時節(jié)。故稱春節(jié)為白節(jié)。白節(jié)在正月初一。過白節(jié)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習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白節(jié)。
2、蒙古族過大年的“祭火”習俗
過春節(jié),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松嫩草原蒙古族過大年大體分“送舊”和“迎新”。送舊是臘月二十三清潔衛(wèi)生打掃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從薩滿教傳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后有所改變,蒙民把羊胸脯肉連同白“哈達”、肉米粥、黃油、酒等做祭品,然后由長輩點燃九個小燈,并將祭品投入旺火里燒,口里誦贊詞,祝福家人幸福。
祭火忌用紅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為蒙古族都認為“火”代表著一個家族的傳宗接代、興旺。燒完祭品后,全家進餐。有的把祭品的剩余送給附近親戚吃。“祭火”的時辰為傍晚黃昏時,上祭品時,男人在前,女人在后叩拜。在古代,有錢人還專請喇嘛祭火。
3、蒙古族除夕夜的“守歲”習俗
除夕夜有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守歲。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之后,全家人一起下棋,玩帕爾計 (骨牌)、沙嘎 (游戲名)等,有的玩到通宵。因為老人們說“深夜的時候神仙要下凡給沒有睡著的人賜福” ,為了得到賜福大家都會等待。守歲這一習俗蘊含著對如水逝去的歲月的惜別留戀之情以及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的美好希望。
4、蒙古族的“初一”
(1)敬長輩
初一凌晨,蒙古族家中要擺好飯菜給老人長輩敬酒,敬酒時要跪拜,男人雙膝下跪,頭往下低時雙手向上下擺動。這時,長輩祝福你長命百歲,終身幸福等。未婚女子與男人一樣叩拜,而已婚女人則右膝下跪,左膝半跪,右手在面額右側(cè)上下擺動。新媳婦則須唱歌。
初一不分男女相見第一句話是問:“新年好”、“過年好”,而不說“見面發(fā)財”之類的話。
(2)拜年“串包”
一大早身著各色服裝的男女,跨上早已調(diào)好的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zhèn)),挨個地串蒙古包。
串包中,先要給長輩叩頭祝愿,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習慣上這種敬酒每敬必喝,有的還邊歌邊舞,串包男女利用這個機會賽馬,尤其是青年男女各不相讓,他們大都以“浩特”之間距離為比賽距離,開始男女追逐。
給親戚拜年時,每人帶藍色哈達和酒。到親戚家,先到佛堂或者供佛像之處,給佛像叩頭,然后用自備的酒敬長輩。向長輩敬酒時,敬者必須戴帽子。長輩兄長向你敬酒,必須站起來等;而且喝完才算有禮貌,如不喝者可回敬。
如今拜年時,已改為握手等新習俗了。牧區(qū)拜年時,不管你是否吃過飯,都煮餃子,實在吃不下可嘗一個。
你可能還喜歡
你知道蒙古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嗎
盤點蒙古族有哪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和節(jié)日習俗
詳述蒙古傳統(tǒng)節(jié)日—那達慕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