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圖第十八象:辛巳 艮(劉太后主政)?
推背圖第十八象:辛巳 艮下艮上 艮(劉太后主政) |
![]() |
|
【讖曰】 |
天下之母 金刀伏兔 三八之年 治安鞏固 |
|
【頌曰】 |
水旱頻仍不是災(zāi) 力扶幼主坐靈臺 朝中又見釵光照 宇內(nèi)承平氣象開 |
|
【金圣嘆】 |
“此象主仁宗嗣立,劉太后垂簾聽政。旁有一犬,其惟狄青乎。” |
|
【詳解】 |
【讖頌詳解】 | |
1. 解 讖 【天下之母】:指宋仁宗養(yǎng)母劉太后,即垂簾聽政輔佐仁宗的章獻(xiàn)太后。 【金刀伏兔】:“兔”:兔為卯,與“金刀”合劉字,繁體:“劉”。 【三八之年 治安鞏固】:3乘8為24,劉太后去世,仁宗親政時24歲。 本句指劉太后去世,仁宗親政,國家治理安定,江山鞏固。 2. 解 頌 【水旱頻仍不是災(zāi)】:指劉太后興修水利,使水旱都不是大災(zāi)了。 【力扶幼主坐靈臺】:劉太后全力輔佐14歲的宋仁宗即位,沒有發(fā)生權(quán)臣欺主、陳橋兵變之類的事。 有版本作:“力扶幼主鎮(zhèn)埏垓”。埏垓,音嚴(yán)該,指邊辟的地方。 【朝中又見釵光照】:指劉太后1022~1033年垂簾聽政。 【宇內(nèi)承平氣象開】:劉太后治國,承平無戰(zhàn)事,朝政清明,廣開言論。 3.解 圖 圖中婦人顯然喻指劉太后。旁邊的犬,并非金圣嘆所猜的“狄青”,劉太后去世時,狄青才26歲,尚未建立大功業(yè)。圖中犬,當(dāng)指仁宗,仁宗生于1010年,屬狗。古時稱兒為“犬子”。仁宗直到劉太后去世才親政,14~24歲期間雖為皇帝,但無權(quán),依附于劉太后,圖中犬蜷伏于婦人足下,即隱喻此。 |
||
【文征解卦】 | ||
卦為“艮”,上下兩部分都是艮,指山。 卦為“重山關(guān)鎖之象”大象:“宜止不宜進(jìn),阻塞之象”。似指章獻(xiàn)垂簾聽政期間,宋朝保守治國,對外邦沒有進(jìn)取之意。 另:卦為“重山”,山上壓山,似指劉太后在仁宗之上,仁宗成年也無法親政,直到仁宗24歲太后去世,他才成為真正的“統(tǒng) 臺”者。 |
||
【眾人解曰】 | ||
不詳人 嘆曰: 劉太后垂簾聽政佐仁宗的預(yù)言 心緣 嘆曰: 《推背圖》第十八象預(yù)言了真宗死后的朝局。第十八象的圖中畫一房屋,正中坐一女子,下有一犬。暗示仁宗即位后,劉太后聽政。 讖文是:“天下之母,金刀伏鬼。三八之年,治安鞏固。”其中“鬼”與十二地支的卯對應(yīng),金刀加卯,是繁體的“劉”字;伏鬼,喻女性。意思是劉姓女子,成為天下之母,以太后身份治理國家十一年,使國家治安鞏固。 頌文是“水旱頻仍不是災(zāi),力扶幼主鎮(zhèn)埏垓。朝中又見釵光照,宇內(nèi)承平氣象開?!笔侵v劉太后輔佐仁宗,使宋朝上下出現(xiàn)一片承平氣象。 |
||
【歷史】 |
章獻(xiàn)太后 1.《貍貓換太子》——莫把戲說當(dāng)歷史 《貍貓換太子》的故事排演成了多種戲劇,在民間廣為傳唱,但這與歷史完全不符。該故事出自清末成書的小說《三俠五義》,說的是宋真宗的妃子劉氏、李氏同時懷孕,為了爭當(dāng)正宮娘娘,心狠毒辣的劉妃將李妃所生之子換成了一只剝了皮的貍貓,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妃打入冷宮,將劉妃立為皇后。后來劉妃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嬰在經(jīng)過波折后被立為太子,并登上皇位,即仁宗。在包拯的幫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與流落民間與已雙目失明的李妃相認(rèn),而劉太后則畏罪自縊。 史實與此相差太遠(yuǎn):包拯是劉皇后去世4年才守孝完畢出任縣令的。真宗40多歲時,5個兒子都夭折了,劉妃讓自己的侍女李氏侍寢而孕,真宗和劉妃大喜,真宗向群臣說劉妃有孕,并在孩子出生前晉封劉妃為“修儀”,仁宗一直認(rèn)劉妃為親母,可見李氏更象是“代孕”。 李氏因此只得到“崇陽縣君”的封號,不久,李氏因生下一女被晉封才人,方正式成為妃嬪。但女兒又早夭。1032年李氏重病,已經(jīng)垂簾聽政的劉娥晉封李氏為“宸妃”(宸音陳),但李氏當(dāng)日命終。劉太后采納了宰相呂夷簡之諫,以皇后禮安葬李氏。劉太后故去,仁宗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有人借此說劉太后害死了李妃。仁宗派李妃的弟弟開棺驗尸,見被水銀浸藏李氏身著皇后服飾,顏面如生,隧明白了真相,向劉太后的牌位哭拜謝罪。 2.從打工賣藝,到母儀天下 劉娥家境貧寒,自幼喪父。13歲嫁給青年銀匠龔美,隨龔到京城謀生。她“善播鼗”[1] ,賣藝謀生,因美色被引薦給15歲的趙恒(后來的真宗,當(dāng)時叫趙元侃)。趙情竇初開,對劉一見鐘情,欲把這個川妹子納為侍妾。趙的乳母秦國夫人大怒,把這個“灰姑娘”趕出王府。 趙恒把劉娥藏在了王宮指揮使張耆家,雖然公務(wù)繁忙又娶妻納妾,但仍不時去張耆家與劉娥相聚。15年后趙恒即位,劉娥入宮成為美人?;屎笤缡?,真宗在大臣不斷的反對中,1012年立出身卑微的劉娥為后。劉娥是賢德之人,通曉古今,成了真宗的賢內(nèi)助。她以身作則,樹立簡樸的風(fēng)范,把皇宮內(nèi)務(wù)治理得井井有條,每日還要幫真宗參謀朝政。在以“出身”決定命運(yùn)的封建時代,劉娥遭到了以宰相李迪、寇準(zhǔn)為首的士大夫的反對,他們尤其反感劉娥參政。真宗晚年病重,事多托于劉皇后。真宗死前,“遺詔尊后為皇太后,軍國重事,權(quán)取處分”。 3. 垂簾聽政——“宇內(nèi)承平氣象開” 劉太后垂簾聽政,號令嚴(yán)明,賞罰有度,廣開言論。初期,宰相丁謂專權(quán),向上用“群臣公議”脅迫太后,向下用太后招牌壓制群臣,甚至假傳圣旨逼李迪、寇準(zhǔn)自殺,幸被二人識破。不到半年,太后找機(jī)會貶謫了丁謂一派,穩(wěn)定了朝政。身為女流的劉太后,納諫的胸懷是歷史上少有的,太祖開創(chuàng)的廣開言論的風(fēng)尚,由她發(fā)揚(yáng)光大,著名的“魚頭參政”的典故就出自于此。 “魚頭”是魯宗道的外號,因為“魯”字以“魚”為頭,而且他極為耿直,官拜“右正言”,直言進(jìn)諫象魚骨頭一樣噎人。劉太后執(zhí)政,第一個提拔了他,任命為“參政”。一次出宮時,太后車輦走在小皇帝的前面。宗道正好碰見,急忙攔路跪諫:“夫死從子,婦人之道也,太后宜輦后乘輿!”太后指著他:“好你個宗道,其骨在頭,乃魚頭參政”!說完,“急令輦后乘輿”。 還有一次,劉太后曾請魯吃飯,問他對武則天的看法,魯面帶氣色地說:“(武后)唐之罪人也,幾危社稷”!轉(zhuǎn)身就走了。劉太后從此徹底打消了稱帝之念,還更敬重這個“魚頭參政”。后來有人向她進(jìn)獻(xiàn)《武后臨朝圖》,被她當(dāng)眾摔在地上。 人非圣賢,劉太后也有過錯,比如貶謫了一些進(jìn)諫的大臣,但是眾臣依然進(jìn)諫不斷,這也正體現(xiàn)了“廣開言論”的氣象。劉太后11年垂簾聽政,朝中出現(xiàn)李迪、王曾、張知白、杜衍、呂夷簡、魯宗道、范仲淹、狄青等名相賢臣。海晏河清,正是“宇內(nèi)承平氣象開”。元朝右丞相脫脫主編《宋史》311卷中提到:“自仁宗初立,太后臨朝十余年,天下晏然”。 1033年,宋廷祭太廟,65歲的劉太后劉娥想要穿穿天子袞冕,朝臣嘩然。最后拗不過,只得將皇帝袞衣上的飾物減了幾樣呈上。劉太后祭奠回來的路上就染病了,一個月后去世,被謚為“章獻(xiàn)明肅”。宋朝皇后、太后的謚號都是2個字,顯然,仁宗給了劉太后的空前的榮譽(yù)。 [1] 鼗:音陶,鼗鼓是一種撥浪鼓,有長柄,鼓兩邊綴有耳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