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圖第五象:戊辰 觀(安史之亂)
推背圖第五象:戊辰 坤下巽上 觀(安史之亂) |
![]() |
|
【讖曰】 |
楊花飛 蜀道難 截斷竹簫方見日 更無一史乃平安 |
|
【頌曰】 |
漁陽鼙鼓過潼關 此日君王幸劍山 木易若逢山下鬼 定于此處葬金環(huán) |
|
【金圣嘆】 |
“一馬鞍指安祿山,一史書指史思明。一婦人死臥地上,乃貴妃死于馬嵬坡。截 斷竹蕭者肅宗即位,而安史之亂平?!?br /> | |
【詳解】 |
【讖頌詳解】 | |
1. 解頌 【漁陽鼙鼓過湩關】指安祿山在漁陽造反,攻克潼關后,人馬開過潼關攻向長安。 “漁陽”:天津薊縣,安祿山軍隊的大本營所在地,造反誓師地。 “鼙鼓”:古代軍中用的小鼓,鼙:音皮。這里指擂響了戰(zhàn)鼓。 漁陽鼙鼓”:白居易《長恨歌》中有:“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有人以此認為《推背圖》不是李淳風的作品,是白居易以后的人謅的,顯然是把該詞當作白居易的專利了。 漁陽鼙鼓這個詞并不是白居易的發(fā)明。這是很普通的兩個詞:“漁陽”、“鼙鼓”,在白居易之前,誰用了也不奇怪。 【此日君王幸劍山】指唐玄宗向四川劍山逃去。 “劍山”:四川劍閣縣北,劍門關兩側是直如刀削的大小劍山,72峰,峰峰如劍,這是川陜交界通往巴蜀的咽喉天險。 李白《蜀道難》中的“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就是說這里。過了劍山就安全了,因此,逃亡的第一個目標是劍山。 “幸”:皇帝到某地稱為巡幸,這里是逃往的意思。 【木易若逄山下鬼 定于此處葬金環(huán)】“木易”:“楊”字,繁體為楊。指玄宗寵幸的貴妃楊玉環(huán) “山下鬼”:“嵬”字,音圍,指馬嵬驛,今陜西興平縣。“金環(huán)”:喻楊玉環(huán)。如果用“玉環(huán)”,太直白了就不是預言的字謎了。古代金、玉常并稱,這里以金代 “葬金環(huán)”:陽貴妃當時就埋在了馬嵬驛?,F今那里仍有楊貴妃墓。 玄宗一行逃到西安以西百里外的馬嵬驛,軍兵嘩變,殺死了楊貴妃的姐姐,和她的兄長——宰相楊國忠,而后逼玄宗賜死楊貴妃。 2. 解讖 【楊花飛、蜀道難】唐玄宗帶楊貴妃等人逃往四川。 【截斷竹簫方見日】肅宗即位,戰(zhàn)局方才看到希望。 “截斷竹簫”:簫字截去竹字頭是“肅”字,指肅宗。 “方見日”:剛見太陽,喻戰(zhàn)局初見希望。 【更無一吏乃平安】“更”:更替;“無一吏”:“史”字;“更無一吏”:更替了姓史的,喻指史思明被其子所殺?!捌桨病保浩蕉ò彩分畞y。 本句指史思明被其子殺了以后,才能平定安史之亂。 3.解圖 圖中女子倒地,喻楊貴妃之死。馬鞍指安祿山,史書指史思明。 |
||
【文征解卦】 | ||
卦為“觀”,下半部分為坤,指地;上半部分為巽,指風。 大象為“風運行于地上,有周游觀覽之意。陰長陽消,正道衰微,萬物難行?!闭习彩分畞y中皇室逃亡之象。 |
||
【眾人解曰】 | ||
袁明 嘆曰: 暗指:有名的"安史之亂"。玄宗寵幸楊貴妃(楊玉環(huán)),任命楊國忠為相,造成了外戚專權的局面;重用蕃將安祿山等人。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發(fā)動叛亂,十五年攻占唐都長安。楊國忠,楊玉環(huán)等陪同玄宗撤至四川成都,途中楊玉環(huán)被憤怒的將士迫殺。故這里有:楊花飛 蜀道難,木易若逢山下鬼 定于此處葬金環(huán) 等話。木易即楊,指楊國忠;金環(huán)指楊玉環(huán)。 心緣 嘆曰: 第五象的圖中畫一婦人跪在地上,旁邊有一副馬鞍和一部史書,暗指“安史之亂”。 李淳風“藏頭詩” 嘆曰: 淳風曰:“前二十四年可媲美于堯舜,后二十四年又有亂天下者,危而不危,一人大口逢楊而生遇郭而止。(指安祿山背叛事)” 大陸大法弟子 嘆曰: 圖中畫一女子死于地下,旁邊放有一付馬鞍和一堆線裝書。文字:“漁陽擊鼓過潼關,此日君王幸劍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處喪金環(huán)。” 關于楊貴妃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安祿山在漁陽造反,進而打破潼關,一路長驅直入,進逼長安,應了“漁陽擊鼓過潼關”一句。唐玄宗君臣一行慌忙出逃走蜀道,蜀道古有劍閣,雄峙群山,又應了“此日君王幸劍山”一句。有一天走到馬嵬驛,隨行軍士嘩變,殺掉楊國忠,進而要除掉惑君亂國的楊貴妃才肯護駕,玄宗賜楊貴妃自盡,就又應了“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處喪金環(huán)”兩句。其中木易合起來是個楊字,山字下加一個鬼字是個嵬字,即楊貴妃死于馬嵬坡,這里金環(huán)乃楊貴妃的乳名,可見一百多年前李淳風連楊貴妃的乳名也言中了。再看圖中死于地下的女子,預示了后來的楊貴妃之死于馬鞍和線裝書即史書,也分別預示了后來的安祿山和史思明及“安史之亂”。 |
||
【歷史事件】 |
【安史之亂】 唐玄宗天寶年間,朝政腐敗,各地節(jié)度使擁兵自重。天寶14年(755年)十一月初八[1],三道節(jié)度使安祿山15萬大兵反于漁陽[2] 。安氏死后,其部將史思明成為叛軍首領,故稱“安史之亂”。755年十二月十三,安祿山攻下洛陽后,于次年正月初一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756年六月初九,安祿山攻克陜西潼關,稍事修整,開始陸續(xù)開過潼關,向長安進犯。 六月十二,唐王室?guī)е鴰讉€皇室近親和重臣倉皇逃往四川,十四日馬嵬之變,殺楊貴妃兄妹四人。次日,在百姓苦苦跪求下,玄宗傳位于太子,命太子留下平叛。太子李亨極不情愿地留下來,但不受皇位,玄宗隨即逃往四川。七月十二日,為振奮民心,李亨在大臣5次勸諫下,在武靈稱帝,為肅宗,改元至德,尊玄宗為太上皇。安祿山叛軍所到之處,婦女財物搶掠一光,男丁抓去服苦役,老人、兒童被砍死。安祿山稱帝不久雙目失明,757年正月,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叛軍殘暴激起百姓強烈的反抗。 757年九月,郭子儀等克復長安,十月一舉收復洛陽。759年三月,安祿山的部將、先降唐后再反的史思明,率兵解了安慶緒的鄴城之圍,然后殺安慶緒,回范陽自立為大燕皇帝。九月,史思明再占洛陽。761年三月,史朝義殺其父史思明,而后稱帝。叛軍三度內哄,元氣大傷,正式唐朝復興時――歷史“進入了”《推背圖》的下一象――再造唐朝。 [1] 本書用漢字寫的日期都是陰歷,用阿拉伯數字寫的日期是陽歷。 [2] 現在一些史書說安祿山在范陽起兵,是因為漁陽隸屬范陽地區(qū)。安祿山身兼范陽(今北京)、平盧(今遼寧朝陽)、河東(今山西太原)三道節(jié)度使,漁陽(現天津薊縣)是他的基地,他造反誓師就在漁陽獨樂寺前。現在獨樂寺還有李白手書的“觀音之閣”,是李白為調查安祿山謀反的陰謀,于752年到漁陽游歷時留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