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請放心填寫,水墨先生不保留您任何信息!
厙氏
分布地區(qū)
松陽郡:漢屬回浦縣地,東漢建安四年析置松陽縣,隋開皇九年有析松陽縣地置括蒼縣,以其地有括蒼山而得名,在今浙江省東南部遂昌縣一帶。
河南郡:漢高帝置,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括蒼縣:東晉太寧元年(323年),分林??|部置永嘉郡,松陽縣屬之。隋開皇九年(589年),分松陽縣東部置括蒼縣,廢永嘉郡置處州。開皇十二年,又改處州為括州。隋初廢東陽郡置婺州,大業(yè)初復(fù)改婺州為東陽郡,括州為永嘉郡。今縉云地北部仍屬東陽郡永康縣,南部屬永嘉郡括蒼縣。
歷史來源
「厙」源出
庫、厙(Kù庫、Shè厙)姓源出有三:1、厙姓系出厙狄氏所改。北周時有厙狄氏,后改為厙姓。據(jù)《后漢書》載,有金城太守厙均。據(jù)《后漢書·注》載:“羌中有厙姓,(Shè)音舍。”王先謙《集解》載,厙,即“庫”之俗音,但讀音不作(Kù),而作(Shè),與“舍”音同。2、出自鮮卑族和羌族,以官名為氏。周代(一說漢代)有守庫大夫,其后人以庫為氏。據(jù)《風(fēng)俗通》載:古守厙大夫,因官命氏。厙(Shè)姓今已無存。厙字于隋朝初年改為庫,讀音與庫(Kù)相同,因出于鮮卑和羌族,訛書為厙,隋朝以后通庫字,厙姓也就并入了庫姓。3、出自庫傉官氏。南北朝時,北魏有庫傉官氏,入中原后受漢族文化影響,后改為庫氏。
遷徙分布
庫(厙)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庫(厙)因官名而得姓,始祖可追溯到漢文帝時期。按照《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早在漢文帝的時候,便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以厙為姓的人,因此厙姓的歷史至少有2000年。據(jù)《風(fēng)俗通》上說,厙姓的祖先是古代的守厙大夫,后代因官而得姓。而根據(jù)《通志·氏族略》的記載,厙姓,以官為姓氏,漢文帝時就有倉氏。因為厙氏擔(dān)任厙姓這個官職歷史很久,所以子孫就以官職為姓氏。望族居于括蒼。這個姓氏是以浙江的天臺山和山一帶為中心,進(jìn)而繁衍遍布全國。另一支厙姓來自少數(shù)民族。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大量的鮮卑族人涌入中原,其中復(fù)姓厙門氏、厙狄氏,以及三個字的庫傉官氏受漢族影響,改為單姓庫(厙)氏。
堂號
輔儀堂、金城堂:漢庫均為金城太守,被封為輔儀侯。
【庫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庫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宗開守厙;秀毓括蒼。——佚名撰庫姓宗祠通用聯(lián)全聯(lián)典指庫姓的得姓源流(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介紹)。
金城英??;漢室典倉?!珟煨兆陟敉ㄓ寐?lián)上聯(lián)典指漢代人庫鈞,官金城太守,封輔義侯,為一時英俊。下聯(lián)典出庫氏源于漢代文帝時有守庫大夫,主管全國倉庫,其后裔即以“庫”為姓。
〖庫姓宗祠五言通用聯(lián)〗
清擢副都統(tǒng);漢封輔義侯?!珟煨兆陟敉ㄓ寐?lián)上聯(lián)典指清代都察院承政庫爾,滿洲正藍(lán)旗人。因功擢正藍(lán)旗蒙古副都統(tǒng)。后為都察院承政。下聯(lián)典指漢代金城太守庫鈞,與竇融友善。為時英俊,封輔義侯。
霽色連空上;炎氣入夜除?!茙斓衣臏刈珟煨兆陟敉ㄓ寐?lián)此聯(lián)為唐代詩人庫狄履溫《夏晚初霽南省寓直用余字》詩句聯(lián)。
〖庫姓宗祠六言通用聯(lián)〗
名譽傳于后世;英俊重于當(dāng)時?!珟煨兆陟敉ㄓ寐?lián)漢代金城太守庫鈞,與竇融友善。為時英俊,封輔義侯。
〖庫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廣開賢路人才眾;車水成龍妙景多?!珟煨兆陟敉ㄓ寐?lián)此聯(lián)為以鶴頂格鑲嵌庫姓之“庫”字的析字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