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請放心填寫,水墨先生不保留您任何信息!
勞氏
分布地區(qū)
武陽郡:隋代將魏州改為武陽郡,治所在貴鄉(xiāng)(今河北省大名東北),唐代又改為魏州。相當(dāng)今河北省大名、磁縣、涉縣、武安、臨漳、肥鄉(xiāng)、魏縣、丘縣、成安、廣平、館陶、河南滑縣、浚縣、內(nèi)黃及山東省冠縣一帶等縣地。松陽縣:東漢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縣地置松陽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析松陽東鄉(xiāng)地置括蒼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松州。八年廢州復(fù)縣;同年,省遂昌縣入松陽縣。景元二年(711年)遂昌從松陽析出。乾元二年(759年)析南鄉(xiāng)地置龍泉縣,至此,縣域基本穩(wěn)定。唐貞元間,縣治由古市遷今址。五代后梁開平四年(910年)易名長松縣;后晉天福四年(939年)改稱白龍縣。宋咸平二年(999年)復(fù)名松陽縣。渤??ぃ何鳚h置。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歷史來源
「勞」源出
勞(Láo勞)源流純正,源出有一:起源于漢代,是一個以山為氏的姓。在今天的山東省青島市東面的海面上,有一個有名的風(fēng)景勝地——嶗山。嶗山在古代的時候稱為勞山。居住在嶗山的人一直自為體系,很少去與外界的人交往。相傳在秦始皇時期,方士徐福帶領(lǐng)著5000童男童女出海訪仙,就是從嶗山上的船。居住在嶗山的人一直到西漢時才開始與外界的人交往,也就是從這時開始,他們成為了漢王朝的百姓。漢王朝在這個時候賜他們?yōu)閯谛铡J来鄠鳌?/p>
遷徙分布
勞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勞氏家族的得姓,與一個地名——嶗山有關(guān),嶗山又名牢山,嶗山古時稱勞山。是山東的一座名山,位于膠州灣東岸,也就是即墨縣的東南,是著名的風(fēng)景勝地。相傳秦始皇時方士徐福(徐市)率領(lǐng)3000童男童女出海訪仙,求長生不老丹,就是從這里出海的。勞氏,依據(jù)《元和姓纂》上記載,正是因為其先祖居住在此地,以地為氏而得姓。這個發(fā)源于山東勞山的家族,一向以渤海為繁衍中心,目前全國各地的勞姓人家的老家便在這里。望族居武陽郡(今河北省大名縣東)。
【勞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勞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源自西漢;望出武陽?!珓谛兆陟敉ㄓ寐?lián)全聯(lián)典指勞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羅田興利;景泰揚名?!钗泥嵶珓谛宰陟敉ㄓ寐?lián)上聯(lián)說典指代崇德人勞樟,嘉靖年間任羅田知縣,興利除弊,剛直不阿。離職時,百姓送他,戀戀不舍,一路哭聲。下聯(lián)典指明代江西德化人勞鉞,字廷器,景泰年間進士,歷任江浦、臨清、山陽三縣知縣,到處有政聲。成化年間,官湖州知府。
〖勞姓宗祠五言通用聯(lián)〗
惠政及三縣;攻史稱二勞?!珓谛兆陟敉ㄓ寐?lián)上聯(lián)典指明代進士勞鉞,字廷器,江西德化人。歷知江浦、臨江、山陽三縣,俱有政聲。成化中遷湖州太守。下聯(lián)典指清代諸生勞權(quán),字平甫,仁和人。其與勞革,專攻群史,時有“二勞”之目。
〖勞姓宗祠六言通用聯(lián)〗
德被萊陽黎庶;賢列蘭亭等倫。——佚名撰勞姓宗祠通用聯(lián)上聯(lián)典指宋代良吏勞因事典。下聯(lián)典指唐代賢士勞夷事典。
〖勞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士大夫盈門受學(xué);轉(zhuǎn)運使寬禁恤刑?!珓谛兆陟敉ㄓ寐?lián)上聯(lián)典指明代江西德化人勞濟,字本仁,勞鉞的兒子。少年時聰敏而苦學(xué),博通五經(jīng),尤其長于作詩。專心教授弟子,江州土大夫很多出自他的門下。下聯(lián)典指北宋任城人勞,真宗時官京東轉(zhuǎn)運使。當(dāng)時萊陽百姓私自開采銀礦,安撫使要以劫盜論罪,勞語說:“山澤中的利益,人們得到就可以算自己的?!焙芏嗳艘虼说靡悦馐芴幜P。
〖勞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恩沐九重,位列尚書之左;澤潤千里,爵居太守之尊?!珓谛兆陟敉ㄓ寐?lián)上聯(lián)典指三國時名宦勞彥遠(yuǎn)的事典。下聯(lián)典指明代進士勞鉞事典。
蜀國登庸,尚書郎名垂青史;銀砂通利,轉(zhuǎn)運使惠溥黔黎?!珓谛兆陟敉ㄓ寐?lián)上聯(lián)典指三國蜀漢·勞彥遠(yuǎn)事典。下聯(lián)典指勞諲(失考)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