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請放心填寫,水墨先生不保留您任何信息!
焦氏
分布地區(qū)
郡望 據(jù)《郡望百家姓》記載:焦氏望出中山郡。又《姓氏考略》記載:望出中山、廣平、馮翊。中山郡:戰(zhàn)國時為中山國,被趙國所滅。秦代為巨鹿郡的領(lǐng)地。漢高帝初年(公元前206年)設(shè)置中山郡。漢景帝后改為中山國。相當于河北省北部地區(qū)。廣平郡;漢景帝中元初年(公元前149年)置郡。在今河北省南部永年縣一帶。馮翊郡:漢武帝時置撟蠓腭磾,相當于今陜西省大荔縣一帶。
歷史來源
「焦」源出
一、出自姬姓。一說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周武王封神農(nóng)之后于焦。今陜州東北百步焦城是也。"焦國故址在今河南省陜縣南部。二、為南方少數(shù)民族姓氏。據(jù)《華陽國志》云:南中夷四姓有焦氏,別為一派。
堂號
三詔堂:源出江蘇省鎮(zhèn)江市名山焦山處士焦光的家世,自東漢焦光結(jié)廬隱居此處,平生饑不茍食,寒不茍衣,故焦山便是以焦光為名的。在這里,可看到上游八九里,矗立江流轉(zhuǎn)折處,江中心號稱浮玉的名勝區(qū)焦山。東漢時,焦山大宅的姓焦主人,因漢靈帝三度下詔請去做官而拒絕,名傳千古的焦光后裔,就以“三詔堂”作為堂號。此外,焦姓的主要堂號還有:“飲仙堂”、“中山堂”等。
遷徙分布
始建于西周初年的焦國,春秋時滅于晉,于是子孫紛紛出奔,或北渡黃河進入山西,或西徙陜西,或向東北方向的河北、山東播遷。先秦時期,焦姓人于史書不顯,表現(xiàn)得較為沉寂。西漢時,見諸史冊之焦姓除梁(今河南省商丘)人焦延壽外,還有在《田延年傳》中稍微提了一下的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富人焦氏。東漢時,入載史冊之焦姓有焦觸、焦和、焦永,還有廬江(今屬安徽?。┤私怪偾?,曾任河東太守的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焦貺。這些資料表明,此際焦姓除繼續(xù)繁衍于北方外,已有焦姓人在長江以北之安徽,長江以南之浙江等地定居。繁衍于北方的焦姓,逐漸發(fā)展成為河北中山(今定州)、廣平(今雞澤東)以及陜西馮翊等地的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有河東(今山西省夏縣)人焦先,梁人焦寶愿,安定(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人焦嵩,南安(今甘肅省隴西)人焦遺、焦楷父子以及氐人改為焦姓的焦明、焦度父子。說明此際社會動蕩造成焦姓南遷外,更多的焦姓經(jīng)陜西避兵火于寧夏、甘肅一帶。唐代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yè),使上述焦姓之郡望繁衍更勝。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以及五代十國雖造成焦姓人口銳減,但其繁衍播遷卻是呈小規(guī)模、無序的播遷,原因是藩鎮(zhèn)割據(jù)或各國分立,天下烏鴉一般黑,哪里還有戰(zhàn)火不焚燒的凈土。宋靖康之恥后,焦姓避居江東,繁衍于今安徽、江西、江蘇、浙江一帶,宋理宗時,有焦炳炎由安徽宣州遷居浙江嘉興。宋末元初,焦姓又不得不播遷于更廣泛的南方其他諸省。明初,山西焦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江蘇、河南、山東等地。明清之際,焦姓人家大量出現(xiàn)于江南各地,同時人才輩出,聲譽響亮,使得迄今為止焦姓在南方各地一直都是一個著名的姓氏。如今,焦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西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焦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焦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